logotype

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現在所在位置
數位藝術平台
台北數位藝術節活動開跑囉~
最新公告
線上報名

國際交流駐村創作展

夢‧水‧樂園

3D影像輸出, 黑膠唱片, 單頻道投影, 塑膠玻璃盒, 唱盤,2010
伍特‧荷爾妮馬緹亞斯‧安提芬爾 (德國)

德國邁入核能時代至今,境內有兩地已經成為「技術可行幻想破滅」的同義詞:卡爾卡市 (Kalkar) 的快速增殖反應爐以及阿瑟二號核廢場 (Asse II)。《夢‧水‧樂園》將核能產業的遺址,以「半衰期夢境」呈現。
作品由兩個樹脂玻璃箱堆疊而成。上層放置一台七零年代設計前衛的唱片機,一座水晶高塔從中間升起。塔體向下延伸,穿過唱片機進入下層玻璃箱,連著一個地下礦場的模型,並像雷達般不停轉動。
影片的第一部分投影在後方螢幕上,卡爾卡市的冷卻塔如今成了一座遊樂園。第二部分中,鏡頭在塔內飛梭,沿著內牆上巨大的旋轉木馬抵達塔口,直入天際。
觀眾靠近作品時,感應器會將訊號傳送至唱片機,唱片機便會開始自動播放。玻璃箱內的聲音有如冷卻塔內的回音,又有如「夢的唱片」透過唱片機播放。觀眾也可以透過玻璃箱前垂掛的耳機聆聽聲音。夢境描述一個狀似鳥的奇怪生物,能夠帶著整個住宅區飛起來,卻需要耗費大量的電力。

玻璃屋-地點探尋

托馬斯‧里昂(法國)

(這個融合聲音以及影像的裝置作品,其靈感來源自謝爾蓋‧艾森斯坦未完成影片《玻璃屋》所留下的筆記。此作品一方面探索著艾森斯坦計畫中既有的表現主義和現代主義風格之建築媒材,另一方面結合了現代且前衛的建築元素去做創新。作品的配樂以一種1952年發明的樂器-巴氏水晶琴(Cristal Baschet)製作而成。巴氏水晶琴是用半音階調音的玻璃棒子所組成的,靠著摩擦發聲,並且以玻璃纖維和鋼製作的共鳴器放大音量。透過六組喇叭,作品配樂在空間中成長進化。

《玻璃屋》的配樂如同音景般展開,與影像碰撞共鳴,帶給觀眾一種在聲音裡漫遊的幻覺,彷彿身處在一座由藝術家所建構的建築結構內。

軌跡

林經堯

每個人都依照自己的軌跡生活,偶而與他人碰撞。規律的行為模式構成這個社會,如同行星構成宇宙。交會的事件撞擊出動人的和諧樂音,一種無機但卻隱含哲理的生命之歌。作者利用電腦圖學運算,讓表演者可以透過簡單的界面創造美麗絢爛的視覺畫面,而電腦模擬出的每一個圓形軌跡彼此碰撞,產生一種看似隨機卻又規律的循環音樂,配合視覺而創造一種外表是數位但卻有東方內涵的聲音視覺作品。

I twitter; therefore I am.(a.k.a. Life Twitter Live)

甘泰瑋

隨著網路的普及與進步,人們開始追求隨時隨地上網與朋友分享自己的狀態,如「我在想什麼?」、「等會兒我要做什麼?」等等。順應著這個潮流,藝術家索性著手改造日常生活用品,例如喝咖啡用的馬克杯、室內拖鞋與一切可以加裝電子感應器的日用品,將這些改造過後的日用品或家具透過無線通訊與電腦系統連結,讓系統知道使用者現在的生活狀態,進而系統會自行「推特」觀眾正在做的事情於社群網站上,將人類生活的一舉一動自動被記錄在社群網站上。藝術家沒有明確定義這是一個藝術創作或設計,事實上此系統是創作者對於「社群網路重度使用者」與「隱私權探究」的實驗之一。無論參與者在展場中透過行為觸發推特,或是利用自己的帳號追隨《Life Twitter Live》的社群網站帳號,觀者皆能參與或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當改造過的日常用品密布於整個生活時,使得科技與人類生活過於緊密,這將會帶給空間中不知情的人們什麼效應?又會否改變知情的人們的生活方式?Life Twitter 最後會否演變為 Life Changer,是創作者關心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