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理念
策展團隊:
王俊傑、王柏偉、石昌杰、邱誌勇、黃文浩
「超神經」(Data-Neurons)的概念結合了當代全球網絡社會中兩個重要的核心議題——「巨量資料」(Big Data)與「神經元」(Neurons)。從二十世紀末最後的十年開始,無論是各個社會中的經濟、政治、媒體與文化等面向皆因數位資訊的快速流通與數位媒體科技的強力驅使而發展出「資訊時代」(information age),更促成「網絡社會」(network society)崛起的歷史新現實。這個組構在「全球化」與「數位化」雙鉸鏈之上的歷史新現實,促使流動的資訊結構體系成為新社會型態的具體徵候,且當此流動性資訊空間成為社會中支配性過程與支持功能的新物質形式之際,人們可用三個物質支持層次的結合加以描述:由電子脈衝構成第一個物質支持;進而由其結點與核心構成的第二個物質支持;以及佔有支配地位之管理精英的空間組織成為第三個重要層次。而在此新資訊結構的組織模式裡,巨量資料已逐漸滲透於文化領域,更進而在當代科技文化(techno-culture)中扮演如同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的角色。
從傳統資料庫(database)被視為一種電腦化的資料保存系統開始,其結構化的資料集合已出現快速膨脹的勢態,「巨量資料」概念的出現不但指涉著當今資料結構的規模已無法使用一般軟體擷取、管理與處理;更讓看似平凡瑣碎的資料被集結彙總,並透過各種演算法的分析後,展現出另一種高價值的面貌,使資料從資訊處理進入到知識應用層面。更甚之,也因為數位科技的快速轉變與發展,讓我們生活世代中的資料庫不僅成為一種顯著的文化敘事;同時也構成一種關係性的、網絡性的方法,並被用以收集並創造出獨特的文化底藴。以致,資料結構與美學之間的固有關連,已從其所攜帶之資料承載容器的潛在關係,或軟體構成要素所建立的實際關係,逐步發展成「資料庫美學」(database aesthetics),啓發來自個人的、文化的,以及媒體的等各種不同形式的可能性。
不言而喻,當代數位藝術的創作實踐便蘊涵著資料庫邏輯,其獨特的性格一方面在大部分線性與漸層資料庫,以及指令之間存在著一種緊張;另一方面,結構中資訊的重設與重製似乎亦存在著無限可能性,讓資料結構、資料流,及其可採取的視覺形式之間產生不可避免的張力。因此,「資料庫美學」這個經常用以描述並應用巨量資料邏輯的美學辭彙,已經成為數位藝術領域中不可避免被談論的重要命題。它可以是任何形式的資訊、過濾後的資料集合,或是視覺化的資訊。在此種觀念中,資料庫美學業已成為一種潛在概念、知識信念、社會行為的視覺模式,更是一種文化形式。
更重要的是,除了一般視覺化資料集合不會確切地顯現出資料庫的基本結構之外,許多數位藝術的創作都皆以透過巨量之量之內的資訊來創造意義,且描繪著文化上的弦外之音,使其成為一種展現文化價值與文化協定的超敘事手法(hyper-narrative strategies)。如同曼諾維奇(Lev Manovich)所言,「資料庫」與「敘事」天生處於敵對狀態,各自宣稱擁有創造此一世界意義的獨特權力,因為資料庫將我們的生活世界以品項目錄的方式呈現,拒絕世界的實際運作狀態;而敘事則需要一個主角、敘事者,需要文本脈絡、故事情節,以及因果關係等表面上並非透過表列次序式的結果。然而,這並非意指資料庫與敘事之間是彼此互斥的形式,透過數位藝術的實踐,人們可以見識到其敘事元素仍然是以一種資料庫結構來組織,同時互動性敘事或超敘事亦可被理解為一個資料庫多重軌跡的總合。因而,當組成元素互動並開啟重組之際,其對傳統敘事元素與資料庫結構的同時強調可見一般。
有鑒於此,在被稱為「巨量資料實踐元年」的2013年,第八屆台北數位藝術節提呈出「超神經」作為策展命題,除承襲第七屆開始以跨領域不分類方式進行徵件,更在既有五大活動主軸—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數位藝術徵件獎、數位藝術表演獎、數位藝術平台、魔幻動畫展、以及教育推廣活動外,增設「HH電子音樂與視覺表演的開幕表演」、「台北數位藝術中心(DAC)與法國里昂當代音樂中心(GRAME)的跨界合作表演—《絲緒Threads》」、「電玩藝術專題展」,以及更符合本屆策展主題的「數位設計專題展區」,以及「德國ZKM APP藝術競賽大獎專題展」的展出,讓當代前衛的數位藝術創作共同體現巨量資料的文化形式成為當代數位生活世界核心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