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福瑞 (2007台北數位藝術節策展人) |
||||
詹姆斯˙包德利/伊凡˙羅斯 James Powderly/Evan Roth (美國USA) 塗鴉研究實驗室 Graffiti Research Lab 網站連結> | ||||
雷射塗鴉 L.A.S.E.R. Tag
成立於1996年的「目之光開放實驗室」藝術及科技中心是非營利導向的機構,長年以來培養藝術創作者及發展新媒體藝術為成立宗旨。塗鴉研究實驗室是該中心數個實驗室其中的一個,致力於提供一種開放共享的塗鴉設備,以提供作家、藝術家及民眾表達他們對城市的獨特觀點。塗鴉研究實驗室的目標是以個別的技術授權方式引發獨特的變化、並改造他們周圍的商圈和大眾文化。 《雷射塗鴉》(L.A.S.E.R. Tag)是利用數位相機及筆記型電腦,辨識雷射光筆投射的綠色光點,並藉由高功率投影機將已辨識的圖像,投影在建築物的牆面上。作品影像根據雷射筆畫過痕跡,投射出像噴漆一般且有漆液流下線條的效果,如同街頭塗鴉一般,但不會永久留下痕跡,民眾可以把個人想法和意見塗鴉在工業機具、高山、高塔、橋、高樓大廈上或其他有趣的物體上。雷射塗鴉裝置的製作方式以無版權和無專利方式公開釋出分享,鼓勵有興趣的民眾和駭客免費使用修改並分享他們獨創的雷射塗鴉設計。《雷射塗鴉》已經在紐約、墨西哥城、巴塞隆納和布達佩斯等城市塗鴉投影。 詹姆斯‧包德利 重要展演及獎項 2005 目之光開放實驗室 (Eyebeam R&D OpenLab) 研究員 伊凡‧羅斯 塗鴉研究實驗室 |
||||
阿法羅˙卡西那立Alvaro Cassinelli (烏拉圭 Uruguay)日本東京大學--石川並木小室研究室Ishikawa-Namiki-Komuro Lab -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網站連結> | ||||
時間投影機 The Khronos Projector
阿法羅˙卡西那立(Alvaro Cassinelli)於1972年出生於烏拉圭,於巴黎完成大學及碩士學位,並於2000年完成巴黎第四大學的物理博士學位。現為日本東京大學資訊科技研究所助理教授,石川並木小室研究室的研究助理,於2005年創作《時間投影機》作品,同時獲得日本媒體藝術祭藝術類大獎。 《時間投影機》可讓參觀民眾體驗突破傳統的影像控制、透過一種嶄新互動的操作形式:藉由觸碰螢幕,參觀民眾即可同時將影像快轉或倒退,例如:隨心所欲地將選取的影像搖晃或扭曲變形、快轉或迴帶、將影像拉近或推遠、從白天的景像推向夜景等。以互動方式將影片中剪輯的各段時空資料重組處理成二維的時間序,同時藉由具體又具人性化的人機介面,使觀眾透過自己的手實際深刻地感受時空實體的塑造。 這是第一件以互動方式來隨意操控影像「時空」順序的裝置作品,以這樣的形式而言,《時間投影機》可視為人類能依自己的速度節奏和意志將影像時空順序重塑探索的一種研究介面,也可視為將一般影像重製成即時互動的立體影像機器。 註:Khronos來自於希臘神話,意指「時間」。 卡西那立於1972 年出生於烏拉圭,旅居法國時取得電信工程學位和物理學博士,現為日本東京大學石川並木小室研究室副教授,致力於發展新成立的超意識團隊 (www.k2.t.u-tokyo.ac.jp/perception/)。卡西那立目前的研究主要在於人類與電腦介面,以加強人類的溝通和表達。他熱衷於在科學和藝術的邊界領域研究。 重要經歷、展演及獎項 |
||||
史都華‧伍德/漢尼斯‧柯奇/弗羅‧歐特卡爾斯Stuart Wood/Hannes Koch/Flo Ortkrass (英國 UK) 隨機國際 rAndom International 網站連結> | ||||
隨機國際 |
||||
光之滾刷 LightRoller
「隨機國際」( rAndom International)是由史都華‧伍德(Stuart Wood)、漢尼斯‧柯奇(Hannes Koch)、和弗羅‧歐特卡爾斯(Flo Ortkrass)在2002年成立的創意團體。他們居住在倫敦、於布里克斯區經營工作室。「隨機國際」作品通常著重於數位和類比的爭議上,他們打算將匿名消費(the consumption of anonymous)、永續生產和數位資訊轉為實用、實際操作和一次性的經驗。在他們的作品裡,科技是不容否定的,但科技需要為打破簡單和創新之間而反覆思考。 《光之滾刷》( LightRoller )是「隨機國際」由《像素滾刷》(PixelRoller)延伸創作的最新作品。透過看似普通的油漆滾刷,藉由會發螢光的化學介質牆面,隨意塗刷就能刷出數位化的文字或圖像。就如同這是一個手拿式奇幻顯示機,經由自己的手,隨意刷出想要的圖像文字,不過光感所成像的圖像,會隨著時間而消逝。《光之滾刷》沒有物質性的負擔,卻可產生無限的創造性。 伍德、柯奇、和歐特卡爾斯於 2002 年取得布魯內爾大學產品設計理學士學位。柯奇及歐特卡爾斯先後於 2004 及 2005 年自皇家藝術學院取得設計產品文學碩士。伍德於 2005 年自皇家藝術學院取得互動設計文學碩士。隨機國際在 2007 年建築公會暑期學校中開設教學課程,並於 Ravensbourne 通訊學院授課。該組織也和設計師約根‧貝 (Jurgen Bey) 和馬丁尼‧根培 (Martino Gamper) 合作,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創立 Platform 2。 重要展演及獎項 |
||||
Carlos Lopez 卡羅斯˙羅培茲 (西班牙 Spain)
龐部法布拉大學--「互動音訊」團隊 Sergi Jorda, Martin Kaltenbrunner, Gunter Geiger, Marcos Alonso The Music Technology Group at the Universitat Pompeu Fabra 網站連結> |
||||
互動音樂桌 ReacTable
《互動音樂桌》( ReacTable)是由西班牙巴塞隆納的龐部法布拉大學Sergi Jorda博士帶領一群「數位琴匠」(digital luthiers)所組成的「互動音訊」(Interactive Sonic Systems)團隊所研發的互動電子樂器。此團隊主要研發重心主要是在人機互動樂器(tangible music instruments)與行動電子產品的音樂應用(musical applications for mobile devices)。 《互動音樂桌》( ReacTable)透過桌面多點的人機互動介面,讓參與者可一起同時互動合奏。桌面上不同形狀和圖案的塊狀實體,分別代表電子樂器的一些基本模組,例如:音頻產生器、濾波器、調變器等,藉由不同模組的連結與每個模組數值的改變,可以演奏出多樣與動態的電子音樂。半透明的桌面下是辨識每個模組物件圖案的互動系統,演奏者不需穿戴任何操控裝置,而且當演奏聲音的同時,演奏者也可以看到以具體影像投影到桌面的聲音「狀態」。此件作品的特色是:1.音樂桌旁或遠端參與的集體演奏。2. 有趣的聲音 3. 直覺的演奏。4. 適合新手,也適合專精的電子音樂家。作品高度的參與感,連嬰兒都能憑直覺音感與作品做趣味的互動。冰島前衛流行樂手碧玉(Bjork)2007年Volta世界巡迴演唱會,更使用《互動音樂桌》做為演出的電子樂器之一,可謂未來電子樂器的先鋒。 卡羅斯‧羅培茲在巴塞隆納展開音樂生涯,於數個樂團中彈奏吉他。他從 1996 年開始為企業創作舞蹈、劇場、和視聽表演音樂,合作對象包括 Sol Pico、Sergi Faustino 和 Los Corderos 等。目前他主要的工作為音樂製作人和DJ。 這個團隊是由 Sergi Jorda 博士率領一群「數位琴匠」而成立。「互動音訊」團隊現擔任西班牙巴塞隆納龐部法布拉大學視聽學院內的音樂科技小組。該團隊的主要活動集中於設計新音樂介面,例如行動裝置的實體樂器與音樂應用。 |
||||
麥斯˙狄恩/拉斐爾˙迪安哲亞/麥特˙唐納文Max Dean/Raffaello D'Andrea/Matt Donovan (加拿大 Canada) 網站>連結1.連結2 | ||||
電動椅 The Robotic Chair
影片導演:彼得˙林區Peter Lynch
《電動椅》從構想到創作完成時間長達22年(1984 - 2006),從一張在小學教室裡中經常看到的椅子作為發想源起,創作者賦予它一個神奇的能力,透過機械元件與感應控制,它可以啪的一聲將自己散落在地板上,自行重組成先前椅子的模樣。 椅子作為傢俱,在人類的社會歷史上扮演著堅定並值得信賴的夥伴。當地球在我們的腳下時,我們仰賴椅子支撐著我們的身體。這件作品《電動椅》始終立足於個體和社會中--支解、跌倒、重組、站立…一再地重複。電動椅明確地和簡明地喚醒我們處於一場充滿魔法的盛會--同時也充滿著希望。 麥斯‧狄恩麥斯‧狄恩是視覺藝術家,過去 35 年間創作了許多重要作品,主要作品是探索信賴和控制本質的互動性活動裝置。他的作品於加拿大國內外展出,重要展覽包括 1999 年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的《dAPERTutto》、2001 年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的《Platea dell'umanita》、於布魯塞爾的藝術中心 (Palais des Beaux-Arts) 展出的《Voici,當代藝術一百年》、於杜塞爾多夫畫廊 (Kunsthalle Dusseldorf) 展出的《第五元素》,以及於卡爾斯魯厄藝術和媒體中心展出的《Iconoclash》和《未來電影院》。《電動椅》是狄恩二十年的心血結晶,研續了他對機器人和藝術的探索。 拉斐爾‧迪安哲亞拉斐爾‧迪安哲亞是工程學教授和企業家,他從極理論到極實際均有貢獻,並結合數學、物理、電腦科學、科技創新和藝術。他是「科倫機器人足球隊」的指導教授暨系統架構師。「科倫機器人足球隊」是國際機械人世界盃的四屆冠軍,分別於瑞典、澳洲、義大利、和日本四地奪冠。迪安哲亞協助成立位於波士頓的卡畢亞系統 (Kiva Systems),同時也是該公司的系統架構師。這間高科技公司已發展出嶄新的物料搬運系統,可充分活用數百個自主移動式機器人。科學美國邊境 (Acientific American Frontiers)、Discovery Channel、史密森尼博物館、創新科技博物館和斯伯拉圖藝術節,均曾報導過他的作品。 麥特‧唐納文麥特‧唐納文畢業於安省藝術和設計學院,現為藝術家、工業設計師和活動藝術管理者。唐納文雖是學藝術出身,但在工程方面也頗有天賦,因此在他的職涯中,設計和藝術密不可分。不管是他的個人或專業作品,唐納文都遊走在藝術和工程之間。他的重要經歷包括與海利‧喜哥 (Hallie Siegel) 合作創造的《歷史機器》系列作品,和麥斯˙狄恩及拉斐爾‧迪安哲亞合作創造的《電動椅》和《桌子》,在耶迪斯‧漢德拉 (Ydessa Hendeles) 的「泰迪熊計畫」中從事架構設計和管理,並修復保羅·麥卡錫 (Paul McCarthy) 的大型活動作品。
|
||||
華倫蒂娜˙芙斯科 Valentina Vuksic (瑞士 Switzerland) 網站連結> | ||||
哈迪斯可 Harddisko
華倫蒂娜˙芙斯科(Valentina Vuksic) ,畢業於瑞士蘇黎世大學,主修新媒體藝術。芙斯科以數位科技將收錄的機器聲音,賦予新的創作想像,透過奇特發出的噪音,將軟體的運算與機器的硬體激發新的火花。芙斯科自2006年從瑞士及德國展現頭角,亦受邀參展今年的V2荷蘭電子藝術節(DEAF07)。 《哈迪斯可》(Harddisko) 作品主要是收集來自各販賣店、公司行號,以及學校裡的電腦故障品所組成。總共有16個硬式磁碟機組成了這件裝置作品,作者去除每個硬碟的外殼後,將一個特製的收音器裝在磁碟機的讀寫裝置,並將收音器連接至混音器。當硬碟接收到電源,它便開始依照硬體內建的設定模式,發出聲音,而這些聲音也因為不同的製造商、模組、序號、型號,以及製造的年代而有所差異。這種差異的發聲可以將它比擬為一個交響樂團,由不同的樂器發出聲音所組合而成,作者變身為樂團指揮,不用指揮棒,利用簡單的開關指令,通電或斷電,將電腦程式如樂譜般的程序, 交織層次豐富的機械運動、節奏, 演奏出奇妙的「電子」樂章。 芙斯科芙斯科利用磁性收音麥克風發掘機械的聲音,藉此與數位科技接軌。這些奇特的雜音是軟、硬體空間用於處理及(或)運算的中介物。她曾於蘇黎世大學的藝術和資訊系統系攻讀新媒體藝術 重要展演及獎項 |
||||
多明妮克˙史考茲/賀曼˙科肯Dominique Skoltz/Herman Kolgen (加拿大 Canada)
史考茲及科肯 Skoltz_Kolgen
網站連結> 史考茲及科肯(Skoltz_Kolgen),來自加拿大蒙特婁,活躍於現今數位藝壇,2006年受邀於威尼斯雙年展展演。他們主要致力於聲音和影像之間的創作,從多方角度探索影片,攝影,聲音藝術和裝置之間的可能性。史考茲及科肯的作品穿透在事實和虛構,主觀和客觀間的表層,勾起人們對蘊含於世界上若有似無的迷惘。 |
||||
|
||||
Silent Room靜默之屋
靜默之屋》多投影裝置表演,是以《靜默之屋》影片延伸發展,由5個大投影所構成的氣勢磅礡與神經官能高度震撼的展演。影片以16個人,16個房間,16種私生活為主題。運用有如X光高穿透的鏡頭,探究每個內在深層的精神狀態,影片中夢想自己和金魚遨遊、背著空鳥籠的鳥人和打字機字模的自我幻想等影像,透過一種混沌的感覺,獨特又詩意的由內無聲無息地浮現斷斷續續地擴散,圍繞著一個執念、一個衝勁、一種空虛感和一種對理想的渴望。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國際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