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首創的台北數位藝術獎,九屆以來皆徵集專業數位藝術創作者百餘件的作品鼓勵數位藝術創作與數位藝術的發展,深獲各界的肯定支持,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和最專業的數位藝術大獎。今年第十屆數藝節期間,藉由公開徵件、評選的13件優選作品將公開展出,並於11月13日松山文創園區舉行的開幕晚會上公佈首獎作品,首獎分別由藝術家王新仁創作的〈幻象中的歷史現場〉,與顧廣毅作品〈The Fellatio Modification Project〉獲得。
另為鼓勵數位藝術評論與學術發展設立的數位藝術評論獎,期望獎勵當年度最有創見與深度的數位藝術評論文章,提升民眾對數位藝術的認識與欣賞,並引導藝文界對數位藝術發展趨勢的重視與關切,今年從徵件制改為邀請制,透過專業評審的推薦,得票數最高的前3名為年度得獎文章,分別是王聖閎的〈夢遊者與漫遊者的相遇--電影展覽中的觀眾身體〉,和林欣怡的〈流亡話語-無路可走而必須前行〉,以及鄭芳婷的〈亞陶的當代數位現身:HH《同步感染》〉,日後將由台北數位藝術中心進行相關推廣座談與出版計畫。
關注社會議題感知的台北數位藝術獎首獎得主王新仁,以音像作品《幻象中的歷史現場》,還原當初在太陽花學運感受到的氛圍。他認為在太陽花學運期間,有許多資訊、說法在參與者間相互流傳,然而有許多人跟自己一樣理解到的事實,常常跟媒體報導截然不同,這也讓人們感到困惑不安,懷疑自己認知的事實是否存在誤解,故而透過創作闡述觀看與感知。
另一位首獎得主顧廣毅則結合藝術與牙醫學科技,進行一系列口腔改造計劃《The Fellatio Modification Project》,試圖增進男同志族群在口交性行為的感官享受。在牙醫學的領域,口腔有美觀、發音、飲食等三種主要功能,顧廣毅則透過這項藝術創作,關注口腔的第四種功能「性」,藉此探討性、科技、人類與社會的關係。
本次台北數位藝術獎作品涵蓋多元的數位藝術創作類型,內容亦探討當前社會所面臨的各種議題,如太陽花運動、天津爆炸到南台灣密集的石化產業,並不乏從人機互動、虛擬 力量和快速的資訊流動出發,體現對當今媒介的省思,同時呈現台灣藝術家的創新能量與人文思維,或以自身感受和改造身體等延伸方式探討科技與人文社會的互動 與關係,反映當年度數位趨勢與跨界表現,作品皆為一時之選,邀請您蒞臨參觀今年度台灣數位藝術最新作品。
【第十屆台北數位藝術獎得獎名單】
首獎:
王新仁〈幻象中的歷史現場〉
顧廣義〈The Fellatio Modification Project〉
優選:
羅禾淋〈完美的犯罪〉
林泰州、馮偉中〈未爆彈〉
盂施甫〈小折磨系列〉
郭為芃〈遊迷〉
黃奕儒、黃翊愷〈鯊魚〉
林書瑜〈困囿〉
莊志維〈轉生樹系列:集體〉
羅文君、王連晟、李侑儀〈城市聲身計畫〉
葉韋鉦〈入口入口〉
吳宜曄〈Machine Whispers 2015〉
【台北數位藝術獎創作計畫得獎者】
詹嘉華、邱柏廷〈公民擠壓〉
|